六盘山实验室的清晨,阳光透过玻璃幕墙,落在DN350 Class300蝶阀样机上。王冠博士俯身调试设备,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显示:这款阀门的密封均匀性提升65.59%,重量减轻7.4%。“刚来那会儿,实验室的设备还在组装,现在我们的成果已经应用到相关领域的生产线了。”这位从湖南大学引进的机械工程专业的高才生,手里攥着5项发明专利证书,眼里充满着自信。
王冠的故事,是宁夏人才强区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这片曾被认为“人才难引、难留”的土地,以“才聚宁夏1134行动”为抓手,通过政策创新、项目驱动、载体搭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00万人,较十年前翻了一倍。从长江学者到青年博士,从海外专家到本土骨干,无数像王冠这样的人才,正与宁夏共成长。
宁夏大学张桂杰教授为企业介绍研究成果
政策为基:让人才引得来、长得大
走进宁夏大学,绿树成荫的校园里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气息,而在这背后,是学校为破解人才困境所付出的诸多努力。曾经,领军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难题,但借助“部省合建”政策,宁夏大学积极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建立人才共享和交流机制,开启了人才汇聚的新局面。
宁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实验室里,张桂杰教授正带着学生研究滩羊营养调控和饲草加工项目。显微镜下的细胞纹路清晰,一如他13年前来宁夏时的选择——2011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博士毕业后,带着科研梦想扎根宁夏。
“当初实验室的条件有限,现在各项硬件软件都很齐全。”张桂杰记得,是自治区“青年托举人才”项目给了他第一笔5万元科研经费,让他得以启动滩羊肉质提升及营养调控研究。如今,张桂杰已成为滩羊领域的专家,为宁夏的产业发展增添了“底气”。
张桂杰的成长轨迹,印证着宁夏人才政策的温度。2017年以来,宁夏打破“唯帽子”“唯论文”的桎梏,构建起“全职引、柔性引、预先引”的多元引才体系:对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为博士研究生开辟“绿色通道”,发放20—220万元安家费;对“双一流”高校在读硕博生,发放资助经费,支持他们毕业后来宁留宁。
在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一间会议室里,几位预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正与导师们热烈地讨论着科研项目方案。博士研究生宋洪彬笑着对记者说:“我当时还在犹豫毕业后去哪儿发展,看到医院有这么好的政策,所以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里,期待未来在这里大展身手。”宋洪彬口中的政策,指的是自治区人民医院出台的《自治区人民医院预引进在读博士研究生暂行办法》。它犹如一颗“定心丸”,吸引着众多优秀在读博士的目光。目前,医院已成功引进像宋洪彬等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等国内一流学府的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13人,其中3人已入职工作,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了让引才政策更好地落地生根,宁夏在机制创新上狠下功夫。自治区定期召开党委人才工作会议,精心印发《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的意见》《自治区“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确立“才聚宁夏 1134 行动”这一人才强区建设总抓手。稳定的经费投入是政策实施的坚实后盾,自治区人才专项经费连续3年保持在2.5亿元左右,各市、县(区)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也积极响应,根据自身财力实际,纷纷建立起人才工作经费投入机制。
石嘴山市近三年引进的85名优秀青年中,70名来自国内一流高校,15名是海外名校硕士;固原市强化柔性引才,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服务基层示范团项目,通过柔性引进2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实地指导、咨询、培训,为全市培养一批带不走的本土专业技术人才。
“我们力争把政策中的每个承诺都变成具体的‘施工图’。”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一处处长罗永峰在翻看人才工作台账时说,这本台账里,既有院士、长江学者、杰出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托举人才的跨越,也有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数量的突破,更有像张桂杰这样“土生土长”的国家级人才成长记。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骨关节炎诊疗研究人才小高地带头人金群华教授给团队人员做专业讲解
项目为桥:让人才用得好、留得住
宁夏的人才集聚,犹如一场场精心策划的“引力盛宴”,各地各单位依托丰富的资源禀赋,凭借一个个精准实施的人才项目,吸引着全国乃至海外的优秀人才汇聚于此,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银河。
今年5月底,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来宁夏 向未来——有您才有‘宁’”招才引智活动中,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工作人员举着“来宁夏 向未来”的标牌,对着手机镜头直播带岗;西北工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小张挤到宁夏一重点企业的展位前,指着宣传册上的招聘信息仔细询问——这场“组团式”招才活动里,500名毕业生与41家宁夏企事业单位相遇,283份意向登记表上,博士、硕士的名字占了满满几页。
自治区举办“2025来宁夏 向未来 有您才有‘宁’”陕西专场招才引智活动
从组团赴外“抢人才”到项目落地“留人才”,从柔性引智“借人才”到机制创新“育人才”,宁夏正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实践,让人才与发展同频共振。
“原本打算留在西安,没想到宁夏的重点项目和我的专业这么对口。”在陕西师范大学的招才现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小李当场与宁东基地一家光伏企业达成意向。她不知道的是,这场活动背后,是宁夏人社部门提前三个月征集的500多个岗位,从枸杞深加工到卫星测控,精准匹配着高校专业。
这样的“组团出击”早已成为常态。每年,宁夏都会带着重点产业需求,北上北京、南下福建、西进甘肃,把招聘会开到高校门口。在福州大学的双洽恳谈会上,宁夏的葡萄酒企业与食品工程专业学生“一对一”对接;在兰州大学的专场里,固原市多家事业单位“组团”跨省招才引智,提供多个高层次人才岗位吸引高校毕业生应聘。“我们不是盲目招人,而是带着项目清单找‘合伙人’。”自治区人社厅专技处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组团招聘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就占全年新增人才的比重不少。
数据背后,是更精细的“靶向引才”。宁夏每年分两批发布的人才需求目录,像一份“人才菜单”,重点企业或事业单位需要什么“菜”,政府就去市场“采”。
“没想到只来了一趟服务站,就办成了事,大大节省了时间。”在石嘴山市惠农区塞上江南人才温馨服务站工作人员帮助下,唐万勇顺利完成硕士研究生工作补助申报。
从宁夏北方民族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后,唐万勇通过惠农区相关引才政策,成功入职宁夏荆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银川选择到惠农,打动我的不只是安家费等相关保障政策,更是一份‘成长承诺’。”在满足石嘴山市非“双一流”硕士研究生工作补助申报条件后,唐万勇又通过人才温馨服务站,成功申报并领取了工作补助。
银川市举办“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之“凤鸣湖城”招才引智大会暨产业人才双选会
这样的“项目引人留人”故事,在宁夏各地开花。银川市自2023年起启动实施“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以来,累计吸引留银就业创业青年人才达18.34万名,全职引进硕博以上高层次人才累计4842人,累计选聘“科技副总”216人、“周末工程师”72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57万人。中卫市深入实施“聚才兴业”十项行动,自2023年以来通过“以才引才、以才荐才”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614名,提供技术技能就业岗位1.8万余个,引进高层次人才227名,每年吸引1000余名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兴业……
吴忠市人民医院柔性引进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郝盼盼在检查指导临床科室规范药品管理
吴忠市人民医院心脑血管内科实验室里,郝盼盼正对着电脑屏幕分析数据。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记录着SGLT2抑制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影响轨迹。作为柔性引进的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他在这里建立的工作室,领衔吴忠市人民医院医学创新团队与山东大学合作,在相关杂志发表论文,解开了SGLT2抑制剂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影响的难题,填补了吴忠医疗卫生领域的科研空白。“原本是柔性帮扶,没想到留了下来。”郝盼盼说。
从银川的“青年驿站”“科技副总”到固原的“专家服务团”,从石嘴山的“企业人才专员”到宁东基地的“校企联合培养”,宁夏把项目作为人才的“成长土壤”。宁东基地依托71个校企合作项目,让167名博硕士在重点项目中历练;固原市借现代物流、交旅融合、低空经济等项目,柔性引进13名国家级专家,不仅破解了机场建设难题,更带出400多名本土技术骨干。
项目的磁场,跨越山海。作为宁夏交通行业引进的“自治区特聘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王栋民与宁夏交建自有研发团队紧密合作,已共同发布宁夏地方标准3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联合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策划学术交流会议2次,培养研发人员5名。“未来,公司将进一步依托特聘专家及其高端智库的引领优势,深入开展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致力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宁夏特色固废高值化利用路径,为提升区域固废处置能力、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建材、助推宁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宁夏交建研究院副院长贾小龙表示。
这样的“柔性引才”,在宁夏已形成制度。789名特聘专家里,634名知名专家、155位院士像“候鸟”一样定期来宁,通过技术指导、项目合作,把智慧留在这片土地。
宁夏农林科学院曹有龙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到田间查看枸杞长势
载体为翼:让人才有舞台、有归属
宁夏农林科学院的枸杞种质资源圃里,曹有龙正对“宁杞9号”新品种进行深入研究。这位资深的研究员身后,站着一群年轻人——团队成员80%是博、硕士,石志刚、赵建华等骨干,如今已是枸杞产业的“技术大拿”。“我们这个‘人才小高地’,就像个孵化器,从品种培育到深加工,年轻人能全程参与。”曹有龙手里的“宁杞”系列品种,已让宁夏枸杞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产值逐年攀升。
这样的“人才孵化器”,宁夏不在少数。目前,全区已建设院士工作站9个、人才小高地70家、专家服务基地84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89个。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的傅博博士做煤矿巷道高性能加固注浆料实验
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名博士后正带领5支技术团队围绕煤矿与煤化工两大板块同步开展科研攻关:一支队伍专攻煤制油“卡脖子”技术瓶颈,另一支队伍破解深部矿井地质与煤炭高效开采难点,形成双线并行、协同攻关的科研格局;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骨关节炎诊疗研究小高地,51名博硕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在柔性引进的2名全国知名专家指导下,自主培养博士14人、硕士12人,研发的微创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和信息工程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2名,组建公司前沿技术攻关和理论研究人才团队,通过引才快速壮大核心技术团队,尤其是海外一线研发团队规模突破30名。“以前我们找人才,人家嫌偏远;现在有了工作站,海外专家主动来合作。”该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相关负责人说。
人才的归属感,藏在细节里。石嘴山市惠农区人才公寓的厨房里,陕西姑娘吕威威正和朋友一起煮饭。“85平方米的房子,月租不到200元,家电齐全,步行10分钟到单位。”这座城市的400余套人才公寓,已解决800多人的住房难题。中卫市试点建设“塞上江南”人才温馨服务站,按照“引才服务专员”“育才服务专员”“惠才服务专员”归类整合,配齐“人才专员”3名,提供“一对一”“保姆式”“店小二”全方位服务。
吴忠市的人才公寓里,161名入住者享受着“拎包入住”的便利;银川市的外国人服务站,让427名外国专家少跑冤枉路;全区3376名高层次人才,凭一张“认定证书”就能享受医疗优先、交通便利。这些细节,让人才在宁夏找到“家”的感觉。
从政策引才的“磁力”吸引,到项目聚才的“引力”汇聚,再到载体留才的“活力”保障,宁夏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道路,让“孔雀西北飞”从愿景变为现实。(宁夏日报记者 马照刚)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202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