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再也不是‘铁交椅’,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大家干事的劲头完全不一样了!”10月14日,谈及医院近年来推行的人事制度改革,自治区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负责人吴源深有感触地说。他的心声,正是“十四五”以来宁夏以深化改革激发事业单位内生活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大局,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破障除弊的勇气,系统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构建与现代化发展相适配的用人机制,为全区公益事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人才动能。
破题“岗位僵化” 让人才“有奔头、有干劲”
改革,直指僵化的岗位管理模式。宁夏创新实施岗位动态调整机制,针对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不同行业“量体裁衣”,精准优化岗位结构,让岗位资源向实干者、优秀者倾斜。
在自治区人民医院,以“全员周期性竞聘上岗”为核心的改革深入人心。医院重构岗位体系、细化分级评价标准,为每一位专业技术人才搭建公平竞争的“赛道”。如今,“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已成为全院共识,一线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激发。
针对基层人才“晋升难”的痛点,宁夏精准施策,推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为基层事业单位核增高级岗位职数7000余个,让扎根一线的人才看到了希望。全面推开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3700余名管理人员借此享受到改革红利,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被彻底打破。
操作层面的精细施策,让改革更具温度与效率。医疗卫生系统创新采用区间比例与具体比例调控并行的方式,灵活适配行业需求;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评聘范围拓宽至所有专业系列,新增自主评聘、直接评聘渠道;创新设立“一次性专业技术岗位”,专为引进急缺紧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
管理服务的升级,则为改革装上了“智慧引擎”。全区统一的“事业单位人事工资管理一体化系统”上线后,实现了业务“一网受理、线上流转、并联审核、实时查询”,终结了单位办事人员“多头跑、来回跑”的困扰,管理效率和服务体验实现双重提升。
破解“用人受限” 让单位“有权用、善用才”
改革需要突破口。宁夏以试点探路,大胆向用人主体放权,激发其内在活力。
2025年,宁夏选定15家公立医院开展自主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试点。这意味着,试点医院可根据自身财务状况、人才结构和业务发展需求,自主调配高、中、初级岗位比例,用人自主权显著增强。
“这项政策太及时了!我们医院高层次人才密集,过去常受岗位比例限制,现在能灵活配置岗位资源,有效缓解了高级职称‘评得上、聘不了’的矛盾。”自治区人民医院组织人事处处长李福军坦言,通过自主设岗与竞聘上岗相结合,该院不仅盘活了岗位资源,更营造了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在高校,改革的火花同样闪耀。宁夏大学等5所高校开展人员总量管理试点,被全面赋予人员招聘、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限。“学校有了更大的人事自主权,能更灵活地引才、育才、用才,这对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至关重要。”宁夏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翟昌盛表示。
此外,宁夏还协同相关部门,扎实推进中小学“县管校聘”、县域医共体“县管乡用”改革,推动了人才资源在城乡间、区域间均衡配置,让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整体提升。
解决“引才不优” 让招聘“聚好才、服好务”
人才是发展的源头活水。宁夏坚持人才规划与产业布局同频共振,修订《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实施办法》,构建起以“统一招聘”为主干,以“自主、专项、定向招聘”为分支的“一主三辅”多元引才模式,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
“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考录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专项计划,温暖了无数基层干部的心。2023年至2025年,60名长期扎根基层、实绩突出的村(社区)干部通过这一“绿色通道”进入事业单位。这不仅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更树立起“在基层一线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鲜明导向。
与此同时,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招聘等计划相继实施,持续拓宽人才“下行”和“回流”的渠道,让更多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为确保招聘公平公正,宁夏建立了专业面试评委管理体系,开发评委培训管理系统,组建起超过6800人的专家评委库,以专业度和公信力守护“选人关口”。“十四五”以来,全区通过各类渠道累计招聘2.98万余人,为各项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十四五’期间,我们通过一系列刀刃向内、精准发力的人事制度改革,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效能,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宁夏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巩固改革成果,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先行区建设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宁夏日报记者 马照刚)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