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中心 > 图片新闻
宁夏深耕劳务品牌 打造就业“金名片”系列报道①丨大武口凉皮师:传承历史技艺 味聚八方来客
发表时间:2024-08-29 09:38:44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字体:

“给我来碗凉皮,加辣!”“给我多加点料汁!”……8月26日,上午不到10时,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一棵树”凉皮店一楼大厅便已聚集了众多点餐的食客。

一碗凉皮每日销售量高达500余份,店主杨清廉却视若寻常:“我们店的凉皮卖了37年,味道一直没变,口碑就是我们的金招牌!”

“一棵树”凉皮发端于1991年,创始人是杨清廉的母亲马风兰。因凉皮店靠近大武口区长胜街道潮湖村,村内有棵近200年历史的古树,故而取名“一棵树”。

从小看着母亲早出晚归卖凉皮,杨清廉对这门“营生”有一份特殊的情结。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返乡继承母亲的手艺卖凉皮。

“我妈辛辛苦苦创业半辈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份事业传承下去。”杨清廉和哥哥接手“一棵树”凉皮店后,始终坚持做良心买卖,诚信经营,以纯手工制作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并获得自治区级非遗认证,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

位于大武口区贺兰山南路的三住宅凉皮店,创立于1988年,至今已有36年的经营历史。“我们店的凉皮制作技艺始终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从蒸凉皮、切凉皮、浇汤、调味,我都亲自把关。”“80后”管威宁辞掉国企工作,接手母亲经营了半辈子的凉皮店,将制作设备改良、凉皮和调料制作标准化,确保了“三住宅”凉皮的原汁原味,日销售量最多达1000份。

从路边摊变成大门店,从传统手工制作向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成为走出宁夏、飘香四方的地方名小吃,“一棵树”和“三住宅”的成长历程具有鲜明的大武口凉皮发展印记。它们的发展壮大,衍生出一个全新的劳务品牌:大武口凉皮师。

近年来,借助大武口凉皮发展势头,石嘴山市组织大武口区牵头成立凉皮产业协会,注册了“大武口凉皮”商标品牌,将大武口凉皮产业、品牌、技艺融汇一体,通过政策扶持、培训强化、跟踪服务、宣传推广,让“大武口凉皮师”劳务品牌实现品牌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日益凸显。截至目前,培育“大武口凉皮师”546人,登记注册生产经营单位340家,位列宁夏同行业第一,每日最大生产规模3万份,带动就业2200余人,年销售额1.5亿元。大武口凉皮集体商标注册店已覆盖北京、山东、内蒙古、杭州等多个地区,区内外借助大武口凉皮品牌经营的各类餐饮主体已超过800家。

分装已切好的凉皮

  “这几年,来我们店里学习凉皮制作的有100余人,其中有20余人已自己开店卖凉皮。”杨清廉介绍,“一棵树”凉皮店已不仅是食客们想念的那一口美食的好去处,更是一些创业者学习技艺的“基地”。

“开凉皮店成本不高,很容易做起来,我们店里免费培训的学员近100人,80%的学员实现了自主创业。”管威宁说。

食客进店品尝“大武口凉皮”

王瑞在店内忙碌

  得益于石嘴山市举办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政策,王瑞参加“大武口凉皮师”职业技能培训班。经过20天的专业培训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他加盟了“居无椒”凉皮店,开始自主创业。“相比以前打零工,我学了技艺卖凉皮,收入翻了好几倍。”如今,王瑞的凉皮店每日可销售凉皮300余份,年收入10余万元。

一碗凉皮,一份坚守;一个品牌,一门技艺。伴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凉皮产业”中,“大武口凉皮师”正在成为一张就业“金名片”,为人们带来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宁夏日报记者 马照刚 文/图)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上海东路38号    政策咨询电话:0951-12333    网站维护电话:0951-5099324     邮编:750001
宁ICP备10000951号-3     网站标识码:640000001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