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 宁夏实施 “百千万”行动, 通过 “创建一百个就业扶贫示范基地、 培养一千名就业扶贫劳务经纪人、 推荐安置一万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 提高就业扶贫工作成效。
开展闽宁劳务协作
宁夏各级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 开展精准就业创业帮扶, 引导和组织建档立卡家庭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 增加可支配收入。 其中, 闽宁劳务协作成为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之一。
今年以来, 宁夏举办了多场专场招聘会和座谈会, 已向福建省输送就业人员近7000人。 同时, 福建省4个对口帮扶县区组织企业来宁夏回访, 目前已引资落户企业一家,达成对口帮扶合作协议7项。
“今年, 我们的招聘会特邀了泉州市洛川区的46家企业参加, 带来1931个岗位, 为贫困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帮助。” 在不久前举办的2017年就业扶贫暨洛江·盐池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上, 盐池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张永盛说。
2016年9月, 宁夏和福建召开闽宁劳务协作暨建档立卡对口帮扶座谈会后, 宁夏9个贫困县便与福建省的对口县区联系、 对接并开展劳务协作。
同心县引进福建的企业, 投资成立了宁夏鹏辉服饰有限公司。 目前, 公司已进入运营状态, 不仅优先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 实现稳定就业,还在宁夏范围内招聘300人。 隆德县组织工业园区的管理人员赴福建参加管理服务培训。 随后,他们又邀请福建的企业到工业园区对就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泾源县邀请厦门市的培训机构, 对泾源县旅游服务企业员工进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海原县出台政策,对赴福建稳定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予以每户1000元的奖励。 彭阳县与厦门市思明区就业部门和企业加强联系, 促进人岗对接, 并表彰奖励重点输出地区的企业。
据宁夏就业与创业服务局局长海国介绍, 截至目前, 宁夏已在用工洽谈、 劳务基地建设、 技术引进、提升培训、 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等方面, 通过闽宁劳务协作取得了成效。
建立就业信息平台
今年, 宁夏就业与创业服务局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建设, 成立宁夏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工作小组, 开展调查摸底。3月底,宁夏完成全区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核实和录入工作,共申报开通就业扶贫信息平台工作账户87个,核对并导入全区31.9万名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
“对核实后的未就业贫困劳动力, 我们根据每个人的就业意愿,制定了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计划。通过开展送政策、 送岗位、 送培训、送服务等就业专项活动, 使每一名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家庭劳动力都至少掌握一门就业技能, 并鼓励企业吸纳他们稳定就业。”海国说。
几年前, 马建龙在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惠德村安了家。 作为山区移民, 他和村里其他人一样, 平时靠外出打工谋生。 去年, 他参加了蔬菜种植培训, 学会了在大棚里种西红柿、 芹菜、 辣椒等。 “现在,我有3个大棚, 按照每个大棚一年赚一万元来计算,那就是3万元。”
“马建龙所在村近1500人搬到惠德村后, 对于靠什么让他们摆脱贫困, 我们想了很多。” 原州区就业与创业服务局局长马建国告诉记者,“我们实施到户、 到人的精准培训,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有一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脱贫。”
2015年, 固原市开始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 今年, 固原市举办妇女创业就业技能大赛, 实施“回炉再造” 拿证升级培训计划, 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并送岗位下乡, 举办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帮助他们就业。
同时,固原市还以脱贫销号村建档立卡户中35岁以下劳动力为重点,开展种植养殖培训,并培训农村经济组织中的技能人才。今年前5个月,固原市共开展各类精准职业技能培训5.4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2.91万人。
宁夏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创业培训纳入年度创业培训计划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支持贫困大中专毕业生开展网络创业,优先推荐他们入驻创业孵化园区和基地,并给予场地、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
点对点开展就业扶贫
盐池县麻黄山乡井滩子村和松记水村是宁夏就业与创业服务局的联系点。自从与这两个村子结成帮扶对子后,该局每月都会派人过来,了解村里情况,召开村干部、养殖大户座谈会。
这两个村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区,村的四周到处都是沟。当地农民除了种玉米、土豆和荞麦外,主要经济来源是养殖滩羊。从2015年以来,羊肉价格持续低迷,影响了养殖户。宁夏就业与创业服务局在搭建电商平台的基础上,拓展“互联网+扶贫”模式,建立乡村服务站,让当地滩羊肉、小杂粮实现网上销售。同时,他们还组织餐饮企业定向收购滩羊。
“我们组织宁夏远航信息技术公司到这里考察,并开发了麻黄山智慧旅游系统,让这里有经济实力的农户建设餐饮、住宿配套设施,建立了宁夏首个智慧旅游乡村,发展乡村休闲游、 生态观光游。 同时,对一些要扩大种养殖规模的农户,当地就业部门在创业担保贷款方面予以帮扶;对那些有就业愿望且想走出去的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帮忙联系外出就业。”海国说。
“尽管全村建了不少温棚,但有近一半的农户无棚无地。”银川市金凤区植物园村书记李军曾经为此发过愁。2017年,植物园村引进农业发展公司, 以 “公司+合作社+支部+农户” 的模式, 打造文冠果、草莓、蘑菇等种植园区,发动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园区建设,实现增收致富。
“按照规划,植物园村将建成物流、电商一体化的冷链物流电商园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李军说。
宁夏各地立足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吴忠市利通区按照 “支部引领、公司运作、党员带头、群众得利”的理念,由村党支部带头,成立劳务中介公司, 帮助失地农民、 “4050”人员、农村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转移就业。银川市兴庆区、西夏区则通过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成立劳务输出协会,规范劳务输出市场。
“我现在每月能赚1000多元,比在家待着强多了。”参加培训后,马向梅学会了使用套口机进行羊绒粗加工。她和车间里其他贫困家庭留守妇女一样,都是通过中银绒业集团开设的分厂找到工作的。银川市兴庆区、贺兰县、灵武市建立了中银绒业的纺织厂、羊绒制品生产基地,为近千名妇女提供就业岗位。此外,利通区在扁担沟镇同移民村建立扶贫车间,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中卫市于2016年出台了贫困群众 “离土”脱贫扶持政策,对成功组织输出贫困劳动力30人以上、有稳定收入、签订3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务经纪人或劳务中介组织,按照每人1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补贴;对成功组织输出贫困劳动力30人以上、有稳定收入、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按照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补贴。海原县则出台了“十星劳务经纪人”和“五星劳务中介组织”考核奖励政策,重奖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中国劳动保障报 记者 赵文通 讯 员 杨娣 杨建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