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无障碍浏览
塞上江南,谁在点亮“家门口的生计”——宁夏托起千万就业岗位背后的温度与韧度
发表时间:2025-10-16 17:17:16   来源:宁夏日报     
【字体:

固原市原州区集中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增收


大学生等青年优秀创业项目评选


让劳动者身傍一技稳就业


宁夏籍农民工乘“包机”赴外务工


创业指导专家下基层指导优秀创业项目


宁夏籍农民工在内蒙古务工


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促人岗精准匹配


每天清晨7时多,在青铜峡市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服务中心,沈金娥已早早到岗,开始忙碌起来。这份工作,对脑瘤术后左侧肢体残疾的她而言,是命运的一次温柔转身。曾几何时,她整日倚窗眺望,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打零工的丈夫肩上,未来仿佛凝固在窗框之间。如今她忙碌在公益性公岗上,笑容重新在脸上绽放:“是这份工作托住了我的家。”

千里之外,在福建泉州一电子企业的车间,西吉县青年马强正检查流水线上的零件。几个月前,他乘坐宁夏就业部门组织的包机来到东南沿海。“包机座位宽敞,工作人员一路照顾。”他指着宿舍楼外的劳务工作站标识说,现在有困难可随时找“娘家人”。

在宁夏大地上,这样的笑容正成为最动人的风景线。今年以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安排部署,在“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中,全力推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攻坚行动,全区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今年1—9月,城镇新增就业8.0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0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39万人,同比增长2.91%。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所系,一个梦想的重新起航,更是对民生保障的有力诠释。

车轮上的岗位:跨省就业潮中的追梦轨迹

初春,宁夏大地春暖花开,生机盎然。

为了给广大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要负责人带队走出“家门”,深入内蒙古、陕西、福建、新疆等省区的20余家企业“访企拓岗”,加强区域协同联动。走进内蒙古、陕西的企业车间,细致询问用工缺口;在福建企业的流水线旁,倾听宁夏籍务工者的心声。经过努力,4.2万个周边省区招聘信息被带回宁夏,点燃了全区“访企拓岗”的热潮。

区域协同的齿轮在频繁往来中加速咬合——目前,宁夏已建成驻外劳务工作站97个,与所有驻外办事处实现协作全覆盖。一辆辆包车、一架架包机承载着希望驶向远方。今年以来,通过包机、包车546趟次“点对点”输送,将2.02万名宁夏人稳稳送达福建、浙江等地的岗位。

在西安市灞桥区的一家烧烤店,泾源县黄花乡华兴村的张峰熟练地翻转着烤架上的肉串,夜色中弥漫着孜然香气。“我干烧烤师傅8年了,月入6000多元。”他抹了把汗笑道。这个数字背后,是村中创业成功者的穿针引线——张峰等30多名村民被陆续引入西安餐饮业,从厨师长到服务员,月均收入稳定在5000元左右。一条无形的劳务输送链,跨越600公里,将塞上乡村与繁华都市紧密相连。

为全面激发就业活力,一系列专项活动的开展,如同一阵阵春风,吹暖了就业市场。1—3月,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2个部门联动实施的“春风行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72场,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16万人。5月举办的首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线上交流分享会,邀请西吉县分享转移就业工作经验,为全区各地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6月抢抓夏季农闲和季节性用工高峰期,启动“以工助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夏季行动,通过实施“十个一”措施,提升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质效。

原州区黄铎堡镇何家沟村,一条几公里长的护坡正在收尾,瓦工何文彪蹲在沟边吃盒饭。“以前银川工地务工,住大通铺,闻脚臭。现在家门口干活每天挣200多元,不比城里差。”

西吉县冷凉蔬菜种植基地里,牛孝财放下锄头,望着成片翠绿感慨万千:“以前守着旱地年年赔钱,如今务工加土地分红,全家年收入翻了两番。”不远处,李米乃在村里以工代赈项目工地操作机器:“早晨给牛添完料再来干活,中午还能赶回家给孩子做饭。”技能培训赋予她新本领,家门口的生计弥足珍贵。

为让更多劳动者身傍一技之长稳就业,宁夏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通过“标准化、精准化、体系化”技能培训,着力破解“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增强劳动者市场竞争力。今年1—9月,全区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52万人次。

如今,劳务品牌正成为就业“金名片”。当平罗县的田野在晨曦中苏醒,育种师王学明已俯身田间,指尖轻捻麦穗。他所属的“平罗育种师”群体,是宁夏精心培育的36个劳务品牌之一。这些品牌如星火燎原,从业27.7万人,带动就业54.4万人,成为宁夏就业版图上耀眼的坐标。

“我们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多层次、全方位精准施策,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了高效的对接平台,激发了就业市场的活力,让更多的人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自治区人社厅就业与创业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多渠道精准帮扶:为每个奋斗者托底

今年“五一”前夕,一份沉甸甸的风险防范预案印发。

紧盯岗位监测系统,全面摸排农民工就业回流情况,549家企业18万多个岗位的细微波动和农村80万人转移就业动态都牵动神经。负责就业监测的同志说:“今年9月末较年初岗位有所减少,必须早发现、早干预。”他深知,预警动态每提前一步,失业的风险就后退一尺。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重中之重。宁夏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拓展基层就业空间,加速推进各项公共部门岗位招录和基层服务项目招募,持续优化就业服务模式,搭建线上线下全方位就业平台,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尽快尽早就业。今年1—9月,全区共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213场,提供岗位信息34.6万个。

对于困难群体来说,就业是摆脱困境的关键。在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高校毕业生杨建华曾深陷求职泥潭。“一年多投简历面试全落空,只能在家发呆。”就业专员摸排发现后,专项帮扶台账迅速建立。通过“1131”和“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机制多次推荐指导,最终助他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没有他们,我还在黑暗里打转。”杨建华的声音重燃希望。

针对困难群体,这样的托底故事比比皆是。宁夏持续健全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创新“政策推动+岗位联动+服务驱动”三级联动模式,合理确定对象范围,畅通申请认定渠道,通过做实做细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台账,强化“1131”就业帮扶,根据不同困难群体的需求,提供分类精准帮扶,确保每一个困难人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今年1—9月,全区4.37万失业人员再就业,6543名就业困难人员上岗。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精准有效的政策托底。

创业火种燎原:一场“及时雨”浇灌梦想

创业是就业的“倍增器”。宁夏持续放大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构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支持体系,推动“创业一件事”高效办理,开展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服务“双体验”活动,启动2025年大学生等青年优秀创业项目评选,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参与,报名项目共103个,评选优秀项目43个。今年1—9月,全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2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82.45%;培育创业实体1.3万个,带动就业5.3万人。

在吴忠市一家装修一新社区门诊,听诊器挂在年轻医生高文强的颈间。创业之初,设备购置、场地租金几乎压垮梦想。创业担保贷款如甘霖骤降,首笔资金让门诊顺利开业。当业务扩张需求再现,凭借良好信用,二次贷款又助他引进先进设备。“及时雨连续下了两场,”他指着升级一新的诊室,“乡亲们做检查再不用来回奔波了。”

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小餐馆里,“90后”王金彦挥动炒勺,热气升腾。半年前,建筑工地的微薄收入让她夜不能寐。创业培训点亮希望——从市场评估到沙盘推演,她如饥似渴。如今小店生意红火:“再不为开销烦心了。”同样受益的还有万达广场九坤烤肉店的周荣,30万元贷款让他换上新排烟系统和全自动烤架。“明年就开分店。”他翻着流水增长的账本,信心满满。

盐池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内,养殖户李学霞紧握工作人员刘艳红的手:“买饲料、扩羊圈的钱真有着落了?”得到肯定答复后,她眼中泛起泪光。

创业扶持政策正释放澎湃能量。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就业创业政策,宁夏构建多维宣传渠道,探索“报、台、网、端、微”一体联动,印刷就业创业政策“三送五进”宣传册,通过广泛宣传,让就业创业政策深入人心,营造了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和舆论氛围,激发了更多人创业的热情和信心。

“宁好就业”民生网:精准提升就业温度

7月15日下午,银川市兴庆区富宁街,58岁的刘先生在家点开手机上的“宁好就业”小程序,指尖轻滑完成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申请。“以前跑几趟才办得成,如今在家里就提交了材料。”屏幕上跳出的受理回执,让他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这场让群众少跑腿的服务变革,背后是宁夏持续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质效的深层实践。从智慧平台的“云端赋能”到基层调研的“脚底板功夫”,从服务网络的“织密织细”到队伍能力的“培优育强”,一套就业服务的“组合拳”正让民生温度直抵人心。

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宁好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实时数据不断刷新:上线以来,平台访问量达60万人次、办理业务近8万件。这个整合了人社部门就业创业多项业务功能的智慧平台,正让就业服务从“窗口等待”转向“指尖响应”。

“不仅能查政策、办业务,系统还会根据我的技能推荐岗位。”吴忠市青年马玲通过平台发布个人求职意向时,收到了3家企业的面试邀请。

深入基层,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调研小组的脚步始终未停止。5月下旬,该厅派出4个小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赴5市22个县(区)开展“全覆盖”“清单式”调研,重点查看就业服务、劳务输转、信息化建设、创业培训、失业保险等5大类业务32项内容,走访调研点65个,挖掘各地亮点工作57项,发现问题78个,并向各地进行“清单式”书面反馈,确保调研督导整改“全闭环”。

为强基固本,筑牢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宁夏持续健全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已建成的809个零工市场、驿站和服务站,构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关键节点。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青山街道,新建成的零工驿站里,保洁员张女士正和雇主签订用工协议。“以前站马路边等活,现在这里能歇脚、能找活、能维权。”张女士高兴地说。

服务能力提升,核心在“人”。今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举办就业统计等各类培训班,百余名市县就业统计员在培训班上吃透了新指标,一批创业培训师带着案例库回到基层。“以前讲政策照本宣科,现在能帮老乡算清‘创业账’。”一名刚拿到讲师证的创业培训师,已备好针对返乡青年的培训课。

从智慧平台的“数据跑路”到五级网络的“上门服务”,宁夏正以更精准的供给、更扎实的举措,让就业服务既有政策的力度,更有民生的温度。

如今,塞上大地的就业图景,在顶层设计的经纬与田间地头的脉动间徐徐展开。无论是沈金娥在公益性岗位上的新生节奏,还是王金彦餐馆里升腾的热气炊烟,抑或是高文强门诊中听诊器传递的安心脉动——万千岗位织就的安全网,正托举起劳动者的生计与梦想。当创业的星火在政策东风中渐成燎原之势,当转移就业的车轮碾过千山万水,塞上儿女用汗水写下的,是一部有温度、有韧性的民生篇章。

每一份工作的背后,都是一盏等待点亮的灯,一片渴望耕耘的梦之田。


来源:宁夏日报(2025-10-15)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上海东路38号    政策咨询电话:0951-12333    网站维护电话:0951-5099324     邮编:750001
宁ICP备10000951号-3     网站标识码:640000001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42号